“请您出示出入证,测一下体温,手机二维码登记信息,谢谢您的配合。”在鄞州区蓬莱里小区疫情防控点,郑小龙面对进出社区的每一位居民,耐心地一句一句地重复着测温扫码的要求,向居民宣传防疫措施。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自疫情开始以来,郑小龙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自己居住的社区防疫志愿队。没有全副武装的“战袍”,有的仅仅只是一副口罩、一件红马甲,他便成为了抗疫前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复工以后,他自愿放弃双休,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参与社区地毯式排查,甄别疫情高风险地区外来人员。
疫情当前,他是无所畏惧的“逆行者”,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积极为社区居家隔离人员测量体温、为他们解决各类生活所需;疫情当前,他是仔细全面的“消毒员”,为避免居民接触感染,主动了解消毒知识及操作程序,对社区的楼道、电梯、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开展全方位的消杀工作;疫情当前,他是恪尽职守的“守门员”,在社区出入卡点严格执行“外来人员一律禁入、小区居民持证进出”的铁律,逢进必登、逢人必测、逢车必查,并做好信息登记、替业主收发快递、外卖等工作;疫情当前,他是耐心细致的“宣讲员”,特别是针对社区内一些还未意识到疫情严重性而依旧拒戴口罩、扎堆唠嗑的老年人,他都会耐心上前劝说,并告知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及最新动态,向他们普及防疫知识等,督促并引导居民切勿放松警惕,形成良好防疫习惯。
自1月27日踏上志愿者岗位以来,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让他早出晚归,不得不忙碌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吃上晚饭,微信运动步数日计两万余步对于他来说也不足为奇。同事们都劝他歇一歇,而他却说疫情面前片刻不容懈怠,“疫”无反顾,“舍小家,为大家”。
作为鄞州区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他积极招募组织社会志愿者有序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指导全区21个镇街道成立了防疫志愿服务队、牵头成立了由100余名一线社工和400余名社会青年志愿者组成的“跑小二”青年志愿服务队。
为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推广疫情相关知识是关键。郑小龙深知防疫宣传的重要性,他组织开展了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的培训、发放防疫志愿者工作指引,动员志愿者赴社区开展疫情知识宣讲,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社区防疫工作。志愿者们成为了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中构筑起了一座座坚实可靠的“疫情防控墙”。
他还亲自带领“跑小二”青年志愿服务队参与到疫情高发区流入(滞留)人员的筛查摸底、情绪稳定、困难帮扶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等工作,力所能及为他们雪中送炭;做好驰援武汉一线医务人员家属的各项关心关爱服务工作,力所能及地当好“第一响应人”、“第一管家”。他带领 “跑小二”志愿者,针对隔离观察人员、独居老人、一线医护人员家属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代购物资、代办跑腿、政策解说、心理支持等四大服务,以“微信接单、统一采购、小二派送”一条龙服务方式,日均完成“服务订单”800余单,累计代办药品采购、家电维修、快递代拿等事项近万次。
1月30日,他得知宁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明州医院80后医生李斌琦的妻子王俊丽也是一名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一家人遇到了没有时间采购生活物资的问题,就主动申请成为了李医生一家的“跑小二”。次日,他就来到李斌琦医生家里,为家属送去了水果、牛奶等食品和小朋友的课外读物。
郑小龙还是21个镇街志愿者防护物资的“勤务兵”。通过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需求,招募了四百多名青年志愿者,组建了“守门员”志愿服务队和QQ联络群,为了确保“守门员”志愿者个人防护安全,严格遵守“三绝不”原则,他起早贪黑运送防护物资,以每个人三个口罩、三双一次性手套、一顶帽子、一双护目镜的标准,为四百多名志愿者配送,为他们做好安全防护、加油鼓劲。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他是志愿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的“话务员”,他又是援鄂医生家庭的“跑小二”,还是鄞州志愿者的“总管家”。在参与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工作的这些天里,2100多公里,1100多个电话,3000多条解答,是忙碌在防疫志愿服务战线的他提交的防疫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