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宁波财经学院“甬之风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根据天潭村“古玩里弄”的定位,在天潭村开展了以“古玩里弄,印象天潭,红色传递,寻访非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探寻家风家训,追忆竹篮非遗,整理红色收藏等一系列活动。
村落,是传统的延续,贮藏着中国厚重的乡土之情;村风,是文化的镜像,映刻着时光流转中绵远的记忆。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一个村落的成长,有独属它的历史沿革。
“甬之风韵”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周巷镇天潭村是一个“古玩城”,位于宁波市慈溪天元古家具小镇核心区块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中心,被誉为“中国古旧家具博物馆”和古旧家具的“民间故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立足本土文化,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需要,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宁波财经学院“甬之风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集众成员之所长,开设了安全教育、科技前沿、传统文化、垃圾分类、创意美术、趣味英语等诸多课程,不仅在知识的广度上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愉快玩耍的同时学到实用、高效的学习技能。
卢杰,慈溪非遗方桥竹篮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在专职做方桥竹篮的手工匠人。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竹韵轩”工作室,见证方桥竹篮的前世今生,助力中华文化非遗。
方桥竹篮起源于余姚方桥,是清末民初浙东民间富裕人家使用的一种高档竹编器物,创始人是余姚方桥镇的刘通山,创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但凡是浙东一代的有钱人家嫁女儿,都会准备上这样一套方桥竹篮。从选材开始,经过劈篾、刮篾、雕刻、抽丝、抛光、编织、上漆等工序,工序繁杂、做工精细,制作一个精美的方桥竹篮,手艺熟练的匠人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当时的大户人家都会在女儿及笄之年就开始找匠人定制。清朝光绪年间,刘通山秉承祖业,创新了竹篮设计与编制方法,融合了竹编、竹刻、木雕、铜艺、漆艺等传统工艺特色。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然而非遗的传承之路漫长且修远。”实践团成员在近距离感受了方桥竹篮后说,“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为传承传统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开拓进取、矢志不渝。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去传承去发扬,连带着一些有志之士,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色文化。
怀着这份初心,实践团成员们有幸结识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红色收藏家”卢炯。卢炯钟情于收藏党史党建方面的红色书籍,并在村里的支持下计划筹备已久的“实心堂”书屋。天潭村本就是一个文化致富的村落,依靠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书屋的出现对于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有莫大帮助。卢炯想通过自己的珍贵收藏把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面对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工作量浩大的资料整理工作,实践团的成员们主动承担起了这项工作。成员们对书进行了简单的防蛀处理,他们轻轻捋平书角,将书小心翼翼装入透明包装袋,再用透明胶固定边角。最后,用中图分类法将书籍编码,以方便后期存取查阅。
家风家训作为一种思想的延续,不仅体现了家族的道德素养,更承载着父辈对子女的厚望与教诲,不断鞭策着后世。
天潭村村民的朴实在接受采访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多数村民从来都没有过被采访的经验,无论是87岁的老书记爷爷,还是平时和团队成员一起唠嗑的房东先生,都体现着老实本分,家风朴实的状态,天潭村的村民就是这样,热情满溢,质朴好客,与人为善。
实践团的成员们采访了村里的一些党员,他们严于律己,正直做人,踏踏实实为村里做实事,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无形之中已经转化成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地复刻在家家户户的后代身上。《国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在天潭村也是一样,家是最小村,村是百千家,村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天潭的奇迹。家家户户筑造着自己小小的梦想,造就了天潭村共同筑造美丽和谐的天潭梦。
天潭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甬之风韵”实践团的成员们,演绎着乡村生活鲜活的风采,探寻着古村文化传承,走访着党员家风家训,用村风文明润泽着心灵,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文化传承。用创意成果折射着村风村情,期待与天潭的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