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在哪里,青春在诗一样的春天里。春天,青春作伴,最美妙的事是共同学习。日前,北仑农信联社团委携手人民银行北仑支行团支部共同开展了民俗文化学习活动。
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下,年轻人们参观了民丰村老宅,感受这个村庄的古朴气息。在我们的记忆中,古色古气的建筑一般都只有一层,两层比较少见。在民丰村却能见到,这可以很好地印证“民丰”二字。由于老宅年数已久,而且围墙多用黄泥与碎石砌成,所以在墙的石缝中有很多小植物。一个多肉植物的爱好者,从众多植物中一眼就认出了小巧可爱的“肉肉”。不同于花鸟市场的盆栽,长于石缝的“肉肉”更多地饱含着沧桑的气息。走出老宅,我们参观的是民丰村祠堂。在民丰村,以周姓为大姓,故祠堂也称为周家祠堂。祠堂内,一边是书籍文物,保留着浙江省最早的土地买卖契约;另一边是古代生活用具,摆放着蓑笠、鱼篓、钉耙等文物。有细心的人发现那钉耙还是九齿的,加上长柄,与“八戒”手提的颇为相似。
共学民俗文化,同促青年成长。出了祠堂,我们一行人扛上锄头,与当地农民前往竹林挖笋。竹林在龙岗上,从下往上望去,竹林犹如知礼数一般,低头躬身迎客人。沿山路而上,虽没有“野花芬芳、蝴蝶飞舞”的景色,但从覆盆子青涩的花蒂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又红又甜的累累硕果。在竹林,春笋破土,似乎找笋、挖笋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然而,阿伯告诉我们出土的笋大多会被培养成竹子,挖了可惜,而且出土的笋味道没有未出土的好,所以我们需要找的是还未出土或者才破土的“黄泥拱笋”。这样一来,挖笋的难度大大增加。不过,我们挖笋是分小组的,每组分工明确,有专门的“侦察兵”找笋,有专职的“苦力”挖笋。在小组的团队协作下,我们挖到了一株重12斤的大笋,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欢声笑语,满载而回。在周家祠堂休息后,我们共同参与了清明节必吃的传统食物—青团的制作。祠堂空地摆放着一个石器和一把特别的榔头。石器用于盛放刚出炉的糯米和浆麦草(俗称“青”);榔头整体是木结构,但一头镶嵌着一块大圆石,用于增加重量。第一锅的糯米和“青”都由村里阿伯砸匀。我们看着阿伯挥动榔头时矫健的身姿,看着糯米和“青”从泾渭分明到浑然一体,都跃跃欲试。第二锅一出炉,队伍中的“猛男”和“女汉子”就主动请缨。虽说姿势有待提高,但气势已不输阿伯半分。有了砸匀的材料,下一步当然是捏青团。捏青团需要的不是力气,而是细心了。将之前砸匀的材料包上馅、抹上猪油后,青团其实已经完成,但为了更加美观、喜庆,我们需要将青团压进木制的模具成型。经过一番劳作,我们的青团都披上了外衣,有喜字,有福字,还有风景,我们忙着拍照留念,都舍不得下口。
青春作伴,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此次活动从参观老宅、祠堂、挖笋、制作青团中,让我们体验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了联社团员的互相了解,更增进了与人行青年人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