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1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校外教育
江东团区委:创新点亮孩子心中的火花
浏览次数:1305110  作者:江东团区委  发布时间:2015/6/9 17:10:5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在校园里的学生也不乏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近年来,江东区通过投资建设一些科技实验室,组织发明比赛等,为学生建立起能够动手又动脑的创新教育平台,进而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江东各学校中那些有想法、爱创造的孩子们吧。

        春晓中学的“乔布斯”

        开发手机APP———这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事情,是不是只有程序员才能胜任?答案是否定的。春晓中学初三(3)班的“技术控”马牧晨,在校期间开发了包括音频处理器、图像处理软件、绘画软件在内的10余款安卓手机应用软件,被同学称作是“春晓中学的乔布斯”。
软件制作的工具书、自制的光学望远镜、画动画用的数位板、自己拼组的手办、纸模……马牧晨的书桌和一般的学生不大一样。在家里,除了日常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马牧晨埋头于绘画和设计。
马牧晨和软件设计的缘分要追溯到小学时期。那时候的马牧晨很喜欢绘画,曾在全省绘画比赛中得过二等奖。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学校里开始安排电脑课,这下让他找到了另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从简单的Flash制作到用数位板画动画,马牧晨一边做一边探索钻研,学会运用的软件也越来越复杂。TVpaint(位图动画制作的软件)、PS、PR(视频编辑软件)、AI(图片处理工具)……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设计软件,马牧晨都能手到擒来。通过这些软件,他制作了一些游戏教程、小动画视频等,发布在哔哩哔哩、土豆等视频网站上,点击量还不少哩。
到了初中,学校引进的网络课程更是让马牧晨兴奋不已。“通过《触摸信息技术前沿》等课程学习,我了解到各个操作系统的未来动向,从中获取了不少创作灵感。”初一暑假,马牧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过AdobeFlex平台,运用Stage3D技术开发设计了一款3D魔方游戏,把拼组还原魔方“搬”进了电脑里,包括1500多行的程序代码、后期美工、推广等都由他独立完成。
         “他很会动脑筋,特别喜欢钻研。”作为马牧晨的“粉丝”,陈雨鑫同学玩过好几款马牧晨设计的小游戏,其中最喜欢“贪吃蛇”游戏。他说,“贪吃蛇”这款游戏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很容易“陷”进去。据马牧晨的开发后台统计,短短一个月时间,“贪吃蛇”的下载量已近百,还有来自新西兰、德国等地区的用户通过PlayStore下载试玩。
        在马牧晨看来,自己是因为喜欢才去钻研,还称自己“总是停不下来”。最近,他又在制作一款涉及物理知识的光学游戏和一款能够测量步距、加速度的专业型健身软件。
绘画、开发软件这些并没有影响到马牧晨的学习,反而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他的文化课成绩很稳定,全校排名在20名上下,理科成绩更是名列前茅。马牧晨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习更多有关美术、设计的知识。

        我们都是“小创客”

        3D打印模型、飞机战舰等各种乐高模型、单片机……走进江东区中心小学华光校区的创客中心,能感受一股浓浓的科技气息。创客中心老师鲁谷晨说,放在这里的所有作品出自学生的创意。
让科技创新融入课堂,这学期,学校依托圆梦中心的科技设备建立了校园创客中心,为学生搭建一个鼓励创新、帮助创新的平台,并开出了颇受学生欢迎的“创客初级课程”———校园改建创意设计课、“3D”笔创意打印课、“单片机电路实践课”、“乐高机器人齿轮课”,新奇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中创意飞扬,智慧迸发。“每周一下午有70分钟的集体课时。”鲁老师说,与一般的文化课不同,创客课程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
        501班的“小创客”黄嘉宁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如何打印简易3D模型:首先通过SketchUp将你想要打印的东西进行绘制建模、调节尺寸,然后安装好插件,再导入markbook,另一边的3D打印机就开始进行打印了。黄嘉宁很喜欢摆弄模型,平时在家也不闲着,曾花了3小时用2000余个乐高拼组块拼组出一条“巨龙”。
        604班彭唯一和501班洪思涵则对单片机的原理掌握得比较熟练。在他们俩的相互合作下,用模块式编程软件将信号灯的闪烁原理编好,导入单片机并连接好电路,一个小小的交通信号灯就开始工作了。
         “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鲁老师说,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积累,他们就会把一些想法“创造”出来。华光校区毗邻中山路,由于整体改造工作的进行,施工噪音虽不响但也有一定影响。“有几个学生就萌生出用单片机制作声音传感器的想法,用来测量校园各位置的声音分贝大小,有效监控校园噪音。

        “小小“桥梁架构师”

        在去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木结构桥梁承重赛”项目中,宁波七中的参赛选手获得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平时训练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表现很积极,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真心喜欢这些个航模项目。”航模指导老师汪宁东说,每周六学校航模社都会组织集训,从美工刀刀法、白乳胶的加压方式、桥梁构建到模拟比赛,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大赛氛围。
        走进七中的“航模仓库”,首先映入眼帘是上百个半成品、成品的桥梁模型,这些都是学校航模社的学生平时练习“承重桥”的产物。而边上的置物架上的模型则是各式各样,灵桥、琴桥、青林湾大桥、外滩大桥……这一座座微缩版“甬城的桥”也都是航模社的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制作而成。
        1715班吴涛是航模社的一员。小学三年级开始,吴涛就自己玩上车模,“开”着自己的赛车在跑道上一圈圈跑总能让他兴奋起来。在他家里,静态船模、飞机模型更是有一大堆。小学毕业的暑假,吴涛加入到七中航模社,跟着老师学习承重桥模型的制作。凭着对模型拼装“浸淫”多年的手感,吴涛很快就入了门。一年多的时间,吴涛从单纯地制作到能自己绘制简易的桥梁模型,学得很快。在去年,他接连获得省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一等奖和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木结构桥梁承重赛”项目三等奖。
        “画图纸—选木条—美工刀切割—每个节点用胶水粘牢—承重”,在这看似简单的桥梁制作过程中有着不少秘诀,吴涛说起来头头是道:“木条的质量、每个连接节点胶水是否粘好、木条切割平整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木桥架构的稳定。”在航模社老师史海萍的印象里吴涛不爱说话,比较腼腆,但是制作桥梁起来的认真劲完全不输给初二、初三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航模社的团体活动,沟通能力加强了,特别是获奖以后,他的自信心也有明显提升。”
        据了解,目前航模社三个年级加起来有近100名学生,大部分是男同学,男女比例4:1。史老师说:“别看社团里女生不多,但有时候做起模型来,她们往往更细心,也更有耐心。”1715班的余婧就是其中一员,她从小喜欢动手做东西,还是原镇安小学的科技小组的成员。“我喜欢拼装各种汽车、轮船、飞机还有鸟巢等静态建筑模型。”余婧说,她在镇安的时候就知道七中有个航模社,在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就告诉父母想到那里去。当余婧如愿以偿地加入到航模社进一步学习制作桥梁等模型后,越发对这些模型爱不释手了。
        “要架构好一座桥,要知道每根木条的具体位置,还要有一定的力学物理理解。这不单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史老师说,航模社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暑期集训,她很期待这些孩子今年的表现。



友情链接

上级团委网站: 团中央网站   | 浙江共青团   |
各地团委网站: 北京共青团   | 天津共青团   | 山东共青团   | 深圳共青团
青少年类网站: 宁波市青少年宫
XXX平台系统 Copyright 2015 XXXX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