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的活动中,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娴熟周到的服务,热情成熟的沟通,怎么也看不出他们还只是稚嫩青春的中学生,别看他们年龄小,许多成员的志愿服务年龄都已超过2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既是他们的志趣所在,更是他们学习提高的“课堂”。从去年开始,余姚团市委组织号召实施青少年“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鼓励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向校外,走入各公益性活动,打造体验和实践基地,推进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常态化。主要做法是:
一是创新阵地,搭建青少年教育体验新天地。余姚历史文化悠久,团市委注重发挥阵地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改原先的“灌输式”教育为体验式的学习。“去家园馆了解历史,去博物馆增长见闻”,王阳明故居、博物馆、村落家园馆等均已被开辟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知识渗透到青少年的课外学习中,让青少年“主动进食”,爱上这片新天地,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二是创新活动,提升青少年实践教育新内涵。为促进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各乡镇街道在“第二课堂”安排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无论在帮困助残活动中还是宣传环保活动中,都是非常活跃的群体。为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志愿者协会根据这些青少年的特长爱好对这支队伍进行整合规划,将这些青少年志愿者编入各网格志愿者队伍,实现队伍有专人管理,活动有组织规划。并定期安排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提升这支队伍的实践能力。
三是创新机制,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教育新常态。今年以来,余姚各个乡镇街道统一规划“第二课堂”的课程,并根据阵地资源分布情况将261个村社团组织合理有效搭配成八个组,实现一个组一个课堂特色。各组根据自身特色和青少年的需求安排青少年参加“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活动。目前,已呈现书画课堂、慈孝课堂、环保课堂等八个特色课堂,青少年在节假日可以在辖区内任一课堂轮流学习实践,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养分。为推动“第二课堂”学习的常态化,余姚团市委还要求乡镇街道团委加强对责任干部的考核,保证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并直接在年底的工薪考核中进行量化评分。这样一来,不但有效激励了团干部的工作,并且盘活了基层的“第二课堂”,真正让“第二课堂”成为了青少年走出校门就能想得起、找得到、融得进的新天地。